靳尚谊,1934年生,河南焦作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绘画系。1957年结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并留校在版画系教授素描课;1962年调入油画系第一画室任教。原中央美院院长。现为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美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美协第九届名誉主席。
靳尚谊1934年12月生于河南焦作。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并继续攻读研究生,1955年入前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 1957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油画专业研究生学习,并留校在版画系教授素描课;1962年调入油画系第一画室任教。
1983年,他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87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96年起兼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98年起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第五任、第六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组评审委员、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第九届名誉主席。鉴于在艺术创作及教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国务院授予其国家级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主持过中央美院第一画室及油画进修班的教学工作,其艺术实践和主张,在8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了我国一大批油画家向古典主义吸收营养的热潮。
从1958年起,他的油画作品不断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历史画多幅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1980年以后,他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主任与教授,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培养了许多人才,同时以大量肖像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被评论家称为当代中国油画的代表画家。80年代早期,他曾应邀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东方艺术系讲学,并在美国和欧洲各艺术博物馆访问、研究。在80年代以后的作品中,他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与欧洲古典油画技巧结合起来,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了多种个人画集,曾为慈善家张静一作画,与其成为忘年交。他的《塔吉克新娘》《青年歌手》《瞿秋白》《医生肖像》《画家》《晚年黄宾虹》等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油画的代表,得到了广泛传播。
1955年参加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的油画训练班,掌握造型和色彩的基本规律。
1957年,毕业创作油画《登上慕士塔格峰》在中央美院“毕业生作品展览”上展出。
1960年,创作油画《我们的友谊遍天下》(与伍必端合作),并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展出。至延安深入生活,绘制《陕北窑洞》等一批小型风景写生和农民素描肖像。
1964年,创作油画《长征》(原名《踏遍青山》),并在“第3届全国美展”上展出。1977年,创作《北国风光》《江河大地的春天》,并参加“全国纪念性美展”,《北国风光》被革命博物馆收藏。
1980年,中央美院油画系恢复工作室制,主持一画室。创作《探索》《思》《青春》等在“三届油画研究会展”上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在吉林长春举办个展。
1981年,《小提琴手》在香港“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上被新加坡收藏家购藏。其中《画家黄永玉》在《光明日报》举办的专题性美展上展出,获优秀作品奖,被私人收藏。
1982年,在美国西部考察、参观各著名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院校,并在纽约市立大学东方艺术系讲学。创作《回忆》,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美展上展出,被美国私人收藏。
1983年,创作《自然的歌》《塔吉克新娘》《鲁迅》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在本年度“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教师作品展”上展出;在河南郑州、焦作举办个展。
1984年,创作《瞿秋白》参加“第6届全国美展”获银质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塔吉克新娘》《蓝衣少女》在日本名古屋“现代中国油画展”上被收藏家收藏;同年出版《靳尚谊油画选》。
1986年,《三个塔吉克少女》与《双人体》参加日本富岗“第2届亚洲美展”;《高原情》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当代油画展”展出;《果实》参加在日本东京银座举办的“中央美院教师作品展”。
1986年,创作《孙中山》获全国最佳邮票设计第1名。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成立,被聘为委员。
1987年,《医生》在上海“首届中国油画展”上展出;《探索》、《彭丽媛肖像》在美国纽约“中国当代油画展”展出;《塔吉克新娘》在苏联“现代中国油画展”展出。同年出版《靳尚谊肖像作品选集》。
1988年,《瞿秋白》在日本“现代中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展出;《侧光人体》等3幅作品,参加“中国首届人体画”大展。
1990年,3幅作品参加新加坡举办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雕塑作品展”。
1991年,参加深圳美术馆34周年美展;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年展,展出油画《高原情》并担任此展评审委员。
1994年,作品《画家》参加第2届中国油画展展出。 1996年,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评审工作,油画《晚年黄宾虹》参展。
1997年,参加由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中国油画肖像百年展”,作品《医生》《黄宾虹肖像》《青年女歌手》《瞿秋白》参加展出。
1998年,担任“98中国国际美术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评审委员。
1999年 创作《画僧髡残》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并出任第九届全国美展总评委主任。
2000年 在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作艺术考察参观,与著名美术博物馆及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研究院进行交流。
创作《古老的灯塔》,参加庆祝澳门回归“中国艺术大展”并赠送澳门特区政府。
2003年 担任“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主席。 2004年 担任第十届全国美展总评委主任。
“靳尚谊艺术回顾展”中国美术馆,2005年
2006年《五人集》迎奥运(图)奥林匹克博览会(2006年6月9日至6月18日在保加利亚国家文化宫展出)
“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
2009年6月 《毛主席全身像》拍卖出2016万的天价,是2009年上半年全国春拍中油画拍品成交第二高价。
2013年1月,《自然的感情》将在北京举办。
2013年,靳尚谊与刘大为、周河河、刘文西、韩美林、何家英共同出版《骄傲中国艺术特刊——画坛巨擘》书画作品集。
2013年,6月,参加录制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的《cctv翰墨音缘》。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从1958年起,他的油画作品不断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历史画多幅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1980年以后,他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主任与教授,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培养了许多人才,同时以大量肖像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被评论家称为当代中国油画的代表画家。80年代早期,他曾应邀在美国纽约 市立大学东方艺术系讲学,并在美国和欧洲各艺术博物馆访问、研究。在80年代以后的作品中,他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与欧洲古典油画技巧结合起来,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了多种个人画集。他的《塔吉克新娘》、《青年歌手》、《瞿秋白》、《医生肖像》、《画家》、《晚年黄宾虹》等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油画的代表,得到了广泛传播。1983年,他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87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对中国油画本体发展来说,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引进、学习并自觉把西方油画植入中国大地,并使之生根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进入自觉创造的过程。
宏观来说,中国的油画艺术作为文化形态的脉络,从一开始就面临东西两种文化交织,交融的复杂状况。中国的油画家不仅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欧洲油画艺术精华,又需使之与中华本土文化交流融汇,另一方面,欧洲油画历经600余年的时代变化,而中国悠久文化传统也需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各自都存在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呈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现象。对于这门引进的外来艺术如何在两种文化交流碰撞中,使中国油画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质和民族风貌,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了油画家艺术探索的理想,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现今,中国油画家正满怀热忱,朝向既定目标不懈努力。
今天,经过几代油画家的艰辛探索。中国油画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得国内大众的喜爱,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国范围内涉及的从业人员已近数十万之众,处于方兴未艾之势,这正是这门艺术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最重要的原因。
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油画在总体上还不够成熟,面对这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靳先生是从两个方面来应战的。一方面,他超越了时人的浮躁,持之以恒、老老实实地学习西方油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力;另一方面,他很早就开始探索油画的中国特色,将西方油画的形式、语言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真正融合起来。
面对博大精深的欧洲艺术传统,靳尚谊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前面的东西,他一向理性地评价苏联油画和契斯恰可夫素描教学对中国油画发展的积极作用。他在第三阶段的艺术探索,也把从前学的本事譬如把握对象的能力全都用上了。
詹建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油画学会主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靳苏联的画法,同时向古典学习,钻研肖像艺术中古典风格的一些特长,从审美到技艺本身的这样一种方法来创作。审美当然有个人的取向,他的审美比较典雅、含蓄,注重人性的生存一面,与现代艺术讲究个性张扬的不一样。他偏向于典雅的有一定深沉的唯美的考虑,带有一定的人文考虑,不同身份的人物考虑不同的气质。靳先生作品是含蓄的、柔和的,总体谐调下的色彩发挥,完全吸收了很多古典主义的东西。这种转变是非常正确的,他对自我的判断和选择是非常对的。
靳尚谊的作品看起来比较成熟、比较完美,很少有毛病。中国油画整体来说处于发展阶段,他的作品挑不出大毛病是很不简单的,很有成就。
朱乃正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尚谊先生治艺精神严谨不苟,不涉轻易荒率之途,每成一作,必求精神,意涵隽永。早年受悲鸿先生之真传,已入堂奥。继而研探西方传统绘画之精髓,曾赴欧美考察,览遍各国美术馆,析读巨匠名作,知巅峰之何在,遂诚攀而不懈。故所传系列人体与肖像佳作,每每使人耳目一新,皆叹服其下笔有神,意韵高雅。于艺坛流派纷杂与观点混沌之际,保持清醒,心无旁骛,是其智慧与自律之大能也,方有此大成。
尚谊先生于国中被评为『新古典主义』绘画之先河,后来学步者甚众,然其品位、格调、意蕴、深邃诸多优长,却无一可与之比肩者。究其原因,无非逊其鉴识、学养、功力、敏慧而神凝也。尚谊先生于西方传统绘画研究既深、锤炼亟精,此已是珍。尤可贵者,是其艺术焕耀我中华民族文化之审美精神,无丝毫矫饰张狂浮华强弩之势,而是一派典雅大方、蕴藉和谐、端庄清丽之气象。画境高迈至此,亦臻神逸而自胜矣。
钟涵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院学术委员会顾问
靳尚谊的作品生成于他的艺术性格,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他的一种独特风格或品质。他的早期作品就以结实爽朗见长,与当时流行的写实习惯显然有别,既非繁琐,又不求某种质感笔触的漂亮痛快,而多一种从表面透入形象深度的精练处理和沉着把握,其时已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到了成熟的时期,他更一方面力求画面经营单纯严整,体现着理性的自在和诚恳;一方面深藏着内在的精神:是寄托在现代人形象上的理想之美。他所创造的一系列城乡女像,放置在精心提炼的环境、道具、服饰、姿态设计之中,都无故作妍媸之貌,而不同的现代人生的秀色风神——那些年轻的朝气、文质彬彬的风度、透露着高原阳光和乡土芳香的灵魂一一都如和风明霞,使我们得到熏陶。他的一系列男像,也经过匠心经营,力脱俗套,在高度简约的概括中突出挺拔的人格精神和画家所特别熟悉的个性特征。他的人体作品之熟练,也几乎无人出其右,处理得度,体现着富有文化修养的雅正品味。现在仍在攻坚的历史人物画,则在反复地力求创造上接近民族古风的新意境,于淡泊中见深长。所以我试图把这种创作品质概括为『清俊典雅』。他的俊美向清逸上走,文雅具有典正的分量。这种特色是靳尚谊在现实主义领域内创造的中国现代人文精神的体现。
闻立鹏教授 原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系主任
作为第三代画家的重要代表,靳尚谊在中国油画特别是肖像艺术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以现代人的艺术视角,创造了一种典雅、静穆、优美、含蓄、宁静、和谐的审美情趣,创造了一批富有现代美感的艺术形象,从而继承发展了第一、第二代前辈画家徐悲鸿、吴作人等为代表的写实主义传统,影响了一批后来者走上新古典主义写实体系的道路。他还以自己所处的核心地位及影响,思路清晰、心胸开阔地推动油画的正常发展,承上启下,为中国油画走出“文革”后的绝境、进入多元的正道做出贡献。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潘世勋教授 原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系主任
结构严谨、单纯,表现层次丰富,人物刻画真实、生动,平面装饰感与真实空间感的巧妙结合,线造型与体面造型的有机交融,是靳尚谊油画艺术的鲜明特色;而在古典写实油画中融进中国民族传统的审美趣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民族气派,是靳尚谊对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重要贡献。巧妙地处理平面塑造与空间的关系,是靳尚谊一直在孜孜以求的。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油画作品在探索真实性空间取得重要进展。这时他仍然关注画面的装饰趣味,使两者保持着高度的和谐。
有不少评论家将靳尚谊说成是古典写实大师,其实此说并不确切。姑且不论从欧洲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代再到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古典一词的含义已变得十分含混。靳尚谊自己从未标榜过古典主义,也不赞同将他领导的第一画室称为古典写实画室。1987年我与他合写《第一画室的道路》的文章时,特别加写了一段文字:“我们提倡学生从认真研究欧洲古典绘画艺术入手,但也反对学生拘泥于古典艺术形式,最后变成对某些古典风格的重复与模仿,美术史上16世纪以来流行于欧洲画坛的‘风格主义’、‘矫饰主义’,或之后毫无生气的‘学院主义’之矫揉造作的形象,都是没有出息的”。靳尚谊不论教学还是自己的创作一直是坚持这样的原则。我们从他的画作中不难发现,他确实较多地借鉴古典大师的某些技巧,但也融入许多印象主义的甚至表现主义的手法,直至中国画的用笔与神韵。不同时期手法也常有变换。过去他对学生讲解中西绘画造型语言之不同时,常说欧洲油画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使用侧光,但他近年作品却多有减弱侧光突出边线的变化。同时,他的油画画法采用的也并非古典技法,而完全是比较自由容易抒发情感的近代直接画法,显然他“转益多师”的终极目标,还是要在不断探索与创造中,打造与完善自家之面貌。
靳尚谊长于体味和表现当代青年女性之美。他笔下的女性大都具有清纯恬静的风采,即使是塔吉克和藏族妇女,质朴之中也赋予了庄重文雅的气质。正是这种高雅的艺术品格,与时下某些流俗之作的矫揉造作与搔首弄姿,充分显示出高低与文野之分。在追求创造当代理想和典型的女性美的这一点上,靳尚谊或许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的理念有某些相近之处,即真、善、美是不应割裂的。
孙为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靳尚谊先生的艺术思想、教学理念是系统的、体系性的。他对历史的经验做出科学的总结,对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现象和教育变革有敏锐的判断,对新的社会需求及学院在当代的美术教育中如何发展提出鲜活的思想见解。这些对中央美术学院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靳先生正是在关键时期、关键问题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戴士和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
靳先生的人体画色彩单纯得很,里面包含着的变化又很微妙。两个人体,一个偏绿,冷一点,另一个偏黄,暖一点,而这两个色块本身又都是漂亮的灰颜色,内部的变化又更微妙,整体的大色块于是就单纯而不简单。靳先生讲,要找到合于自己方向气质的东西来学,就会快得多,就有明确的方向,不合自己的东西学起来就别扭,就画不好,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东西。他说,前些年很多人花了眼,东一头西一头地撞。就算是有了自己的面貌的人,这样撞、这样改,也糟糕得很。
杨飞云油画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靳尚谊先生是把造型和色彩高度结合,将中国的油画推到严谨与深入高度的第一人。他以超越的稳健,深透的分析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停止的学习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张祖英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油画学会秘书长
在当今的中国文化艺术界,靳尚谊教授与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以其对中国油画发展方向独到而清醒的认识,根据自身的特质,他明确选择了油画肖像这一领域作切入点,在欧洲油画古典主义艺术精华和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融会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艺术上的远见卓识和独特的风貌,曾影响了一代年轻艺术家的选择。靳尚谊在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通过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将他的艺术主张辐射到全国。他不但将中国油画水平向纵深推进,而且还掀起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一大批艺术家投身古典主义的热潮,深化了中国油画艺术的表现语言。正是在他的倡导下,中国的油画肖像艺术得到长足的进步。由此,作为中国当代油画的一位代表性画家,其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油画艺术成熟的标志。
孙景波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纵观靳尚谊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辛勤耕耘,作为一位以人物、人物肖像为主要表现题材的艺术家,在他的代表性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对民族性、对时代精神、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之情,表现出对崇高、善良、美好人性的推崇,一如他所说:『我希望用自己的创作呼唤崇高的精神。』这『崇高』的精神,在他作品中,展示为现实的真实可信,表现为理想的善意和美好。
朝戈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教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靳先生非常鲜明地在中国的艺术教育界提出了对加强中国造型艺术的基础问题的一种鲜明看法,认为中国艺术如果要有好的发展,还需要打更好的基础。靳先生把这个观点贯穿在自己的教学和整体的教育思想之中。这种思想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美术界的推动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这种思想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弥补了『苏派』的形色分离问题,比较强调造型的整体性、严密性和新的意义上的形色结合。在这一点上,无论从理论和从实践,靳先生都是领先的,并且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艺术创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曹星原 斯坦福大学博士 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视觉艺术史系副教授
靳尚谊这个名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更同时代表着一个油画学术传派。称他的风格为传派不是空泛的颂扬,而是基于他的油画艺术在中国所造成的影响和在他的影响下和教授下涌现出的一批油画家。更重要的是由于一些靳尚谊的学习者和追随者共享着靳尚谊在他的前辈的努力的基础上而最后升华的中国式的写实油画而形成的流派。
曹意强 牛津大学博士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美术学系系主任
靳尚谊是一位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油画家,他追求“单纯而统一”的古典理想。在这一探求中,他以肖像艺术为载体,使自己能集中心力,解决结构塑造、边线处理和色彩运用这三个具体的艺术问题。
中国的油画艺术
对中国油画本体发展来说,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引进、学习并自觉把西方油画植入中国大地,并使之生根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进入自觉创造的过程。
宏观来说,中国的油画艺术作为文化形态的脉络,从一开始就面临东西两种文化交织,交融的复杂状况。中国的油画家不仅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欧洲油画艺术精华,又需使之与中华本土文化交流融汇,另一方面,欧洲油画历经600余年的时代变化,而中国悠久文化传统也需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各自都存在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呈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现象。对于这门引进的外来艺术如何在两种文化交流碰撞中,使中国油画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质和民族风貌,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了油画家艺术探索的理想,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中国油画家正满怀热忱,朝向既定目标不懈努力。
经过几代油画家的艰辛探索。中国油画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得国内大众的喜爱,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国范围内涉及的从业人员已近数十万之众,处于方兴未艾之势,这正是这门艺术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最重要的原因。
我的无奈
在中国,研究西方油画基础和画种的表现力比较深入透彻的画家,我勉强算一个。从对基础的了解,到对画种的了解,再到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越深入就越整体。作为油画家,我认识了油画原则的要求和魅力。另外,我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好画。好画不在内容,在于表现的高度,这个高度,古典和现代一脉相承。过去,我对这个社会是熟悉的,技术问题解决之后,创造就应运而生。我不了解这个社会了,因为中国发展得太快。虽然如此,我仍然在努力追求,作为画家我能够不断地探索,不服老地继续画,因为我感受到研究的乐趣。
回顾自己从早期学习印象派到深入研究古典艺术,再回到印象派的研究,我感觉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家,对运用油画这种艺术形式表现自然、抒发人物内心感受随心所欲,可以说已经达到人类的极致。我作为有中国文人情怀的画家,要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高度是不可能的。这是我终身的遗憾。
学习西方,勿忘传统文化
现在是中国社会有史以来对中国文化了解最少的一个时期,弘扬传统文化和艺术十分必要和迫切!”全国政协常委靳尚谊的忧虑之情溢于言表。
靳尚谊分析说,改革开放后,我国受西方经济文化影响日深,生活方式西方化明显,教育领域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少,人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越来越少。表现在美术领域,对中国画感兴趣的越来越少,学习中国画的越来越少,相反,学习西方画、雕塑的越来越多。排斥中国的东西正成为文化界的一种不良趋势。
他表示,社会越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就越重要,各个领域都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文学、书画、音乐、戏曲都要加强,让广大群众知道其中的艺术价值。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个专业的人应该知道专业的分量,和国外的同类艺术相比较时,增强自信心,不妄自菲薄。
靳尚谊着重指出,我们只有充分掌握自身的文化,才会明白它是多么的宝贵、深刻,才会在中外文化间做出正确的比较和选择。推陈出新,并不是一概否定传统的东西,更应该对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挖掘、继承和发扬。
1980年《探索》在“北京市油画展”上展出,获优秀作品一等奖;
1981年《画家黄永玉》在《光明日报》举办的专题性美展上展出,获优秀作品奖;
1984年《瞿秋白》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银质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6年《孙中山》,获1986年全国最佳邮票设计第一名;
1977年《北国风光》被革命博物馆收藏;
1980年《青春》在“三届油画研究会展”上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0年《思》在“三届油画研究会展”上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1年《小提琴手》在香港“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上被新加坡收藏家购藏;
1981年《画家黄永玉》在《光明日报》举办的专题性美展上展出,获优秀作品奖,被私人收藏;
1982年《回忆》,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美展上展出,被美国私人收藏;
1983年《塔吉克新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3年《自然的歌》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3年《鲁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4年《瞿秋白》参加“第6届全国美展”,获银质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4年《塔吉克新娘》在日本名古屋“现代中国油画展”上被收藏家收藏;
1984年《蓝衣少女》在日本名古屋“现代中国油画展”上被收藏家收藏;
1986年《孙中山》获全国最佳邮票设计第一名,由邮电部收藏;
Jin Shangyi was born in Jiaozuo, Henan Province in December 1934. He graduated from the Painting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1953 and continued to study as a graduate student. In 1955, he joined the oil painting training class of Maksimov, an expert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1957, he completed his postgraduate study of oil painting with excellent results, and remained in school to teach sketch in the printmaking department. In 1962, he was transferred to the first studio of oil painting department to teach.
In 1983, he served as Vice President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in 1987 as President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Since 1996, he has also served as Vice-Chairman of the Feder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Circles. Since 1998, he has also served as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He has also served as Chairman of the Fifth and Sixth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He is currently a member of the Art Group of the Academic Degree Committee of the State Council, deputy director of the Art Education Committe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State, doctoral supervisor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professor, honorary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vice-chairman of the Chinese Federation of Artists,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and honorary chairman of the 9th China Artistic Association. In view of it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artistic creation and teaching, the State Council has awarded it the title of national expert and enjoyed special government subsidies. He has presided over the teaching of the First Studio of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the Oil Painting refresher course. His artistic practice and ideas have influenced the upsurge of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oil painters to absorb nutrition from classicism since the mid-1980s.
Since 1958, his oil paintings have continuously participated in national art exhibitions, and many historical paintings have been collected by the Museum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 History. Since 1980, as the director and professor of the first studio of the Oil Painting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he has trained many talented people with his rich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he has produced a wide range of social influenc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portrait works. He has been called the representative painter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oil painting by critics. In the early 1980s, he was invited to lecture in the Department of Oriental Art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o visit and study art museu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In his works after the 1980s, he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 concepts with European classical oil painting techniques to form a distinct personal style. Many of his works have been collected by the Chinese Art Museum and published a variety of personal collections. He once painted for philanthropist Zhang Jingyi, instead of forgetting his old age. His works, such as Tajik Bride, Young Singer, Qu Qiubai, Doctor Portrait, Painter and Huang Binhong in His Late Age, have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oil painting and have been widely disseminated.
Since 1958, his oil paintings have continuously participated in national art exhibitions, and many historical paintings have been collected by the Museum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 History. Since 1980, as the director and professor of the first studio of the Oil Painting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he has trained many talented people with his rich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he has produced a wide range of social influenc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portrait works. He has been called the representative painter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oil painting by critics. In the early 1980s, he was invited to lecture in the Department of Oriental Art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o visit and study art museu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In his works after the 1980s, he combin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 concepts with the European classical oil painting techniques to form a distinct personal style. Many of his works were collected by the Chinese Art Museum and published a variety of personal collections. His works, such as Tajik Bride, Young Singer, Qu Qiubai, Doctor Portrait, Painter and Huang Binhong in His Late Age, have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oil painting and have been widely disseminated. In 1983, he served as Vice President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in 1987 as President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1、本站美术网信息均来自于美术家自己或其朋友、网络等方式,本站无法确定每条信息或事件的真伪,仅做浏览者参考。
2、只要用户使用本站则意味着该用户以同意《本站注册及使用协议》,否则请勿使用本站任何服务。
3、信息删除不收任何费用,VIP会员修改信息终身免费(VIP会员点此了解)。
4、未经本站书面同意,请勿转载本站信息,谢谢配合!